聚焦能源变局与产业重构:2025《能源》年会暨第十六届企业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于:ror平台官方网 日期:2025-04-30 04:01:09 浏览:15次

  2月28日,由《能源》杂志主办的“2025《能源》年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能源央国企、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论坛以“能源变局与产业重构”为主题,与会代表嘉宾就全球能源转型和地理政治学博弈背景下的产业变化、新技术革命进行了深度探讨。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能源》杂志编委会主任王瑞祥,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萍莉,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檀勤良为本次论坛开幕致辞。《能源》杂志副总编辑王秀强主持论坛。

  王瑞祥指出,全球能源变革背景下,中国能源产业面临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转型的挑战。他指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地理政治学问题加剧了能源转型的复杂性,特别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衔接、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问题。他呼吁能源行业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并注重数字化赋能。王瑞祥还表示,中国应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能源产业链,提升新能源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挑战。

  作为我国能源电力建设的核心力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90%以上的火电、核电及输电网工程,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李萍莉表示,《能源》杂志作为权威能源媒体,长期关注能源转型与市场发展,为行业提供深度报道。未来,中电工程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推动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并全力支持《能源》杂志建设,助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智库,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檀勤良在致辞中强调,当前能源产业正处于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为重塑能源产业的重要力量。华北电力大学作为能源杂志的主办单位之一,始终致力于能源领域的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助力行业发展。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的能源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一同探讨能源变革下的产业重塑之路,为推动全球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以“2025全球能源供应链与地理政治学”为题目进行了演讲分享。他认为,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应对中美竞争及全球安全挑战时,不仅注重提升国内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也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合作。查道炯表示,中国致力于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稳定与安全,积极应对地缘冲突带来的挑战,并推动全球多边主义的发展,力求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董事、党委书记欧阳昌裕分享了有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相关联的内容,并分析了绿色智慧节约用能新模式和发展新趋势。欧阳裕昌表示,高质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经济社会环境巨系统工程,本质上是实现“源网荷储碳数智治链”一体化融合创新发展。应顺应绿色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发展大势,探求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电网“三新”一体化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推进策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电力发展规律,找准转型发展节奏和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道路。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能源信息中心副主任艾琳对新能源全面入市的影响和绿证市场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艾琳在论坛上指出,随着“十四五”期间风电和光伏发电量的大幅度增长,新能源发电的装机和利用水平也得以持续提升。然而,新能源从保障性收购向市场化消纳转型过程中,面临市场机制不完善、政策衔接困难以及新能源绿色价值低估等挑战。她强调,目前亟须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并推动绿证市场扩展,以支持新能源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艾琳建议,加强绿证在碳市场和绿色电力消费认证中的应用,以促进新能源项目效益的提升,并推动行业的长远发展。

  在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导向下,新能源项目的收益模式从过去的固定电价转向市场化定价,企业需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中国华电集团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耀强建议,企业需契合资源禀赋,将新能源项目布局于负荷中心高价节点,优化发电收益;还需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风光设备发电效率和电站运营效率;组建专业团队,加强“能源+金融+数据”人才教育培训,洞悉市场政策、掌握交易策略、优化报价策略;用好场外差价结算机制保护和绿电绿证交易等机制锁定收益。

  国家电投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朋朋分享了能源电力系统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杨朋朋表示,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正从“电气化”引领迈向“电氢化”深度脱碳,碳交易与绿证交易、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但能源系统也面临着电力安全可靠供应难度上升,安全稳定运行风险大、输电通道开发和建设难等挑战。需要在源、网、荷、储、氢各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强国家、区域多层次市场协同,创新绿电直连等政策机制,积极推动与国际接轨的碳市场建设,深层次地融合电力市场和碳市场。

  中国信通院两化所工业智能研究部副主任孙闯介绍了“AI+能源”的典型应用与创新实践。他认为AI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已经从局部优化到数据驱动的精细管理。面向设备级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级的预测分析与优化调度、基于数字孪生与AI算法的风电并网建模与调度优化、面向能源网络的决策支撑与智能管理已成为能源领域的典型应用。孙闯也表示:目前人工智能还存在“黑盒”属性,无法在能源行业实现自主管控,自身智能的应用仍缺乏高质量数据。此外,随着AI大模型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地增长,未来可能面临的能源需求激增不容忽视,如何在保证能源稳定供应的同时,逐步降低AI训练成本将成为AI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大幅度的增加,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大势所趋。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副总经理王潇羽指出,绿氢、绿氨、绿醇等产品可满足多种行业脱碳需求,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既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还能够给大家提供“弃风弃光”解决方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但行业还需解决生物质气化技术不成熟、生物质原料供应不稳定、绿色认证难等问题,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绿氨绿醇发展路径。

  站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历史关口,本次2025《能源》年会汇聚各界智慧,于能源大变局中寻求产业机遇。从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地理政治学博弈到电力市场的范式革新,从AI技术驱动的能源智能跃迁到风光氢氨醇结合对新能源消纳的突破,参加会议的专家深刻揭示了变局中蕴含的行业机理和转型契机,既昭示着清洁能源的巨大潜力,也凸显出行业对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能源》杂志编委会主任王瑞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周建平为杰出作者颁发证书

  会议最后,“2024年度杰出作者”证书颁发仪式和《能源》杂志宣传联络站(第一期)授牌仪式如期进行。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能源》杂志编委会主任王瑞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周建平为联络站授牌

  《能源》杂志社社长周岳轩、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萍莉为联络站授牌

  《能源》杂志在国内各大央国企和知名非公有制企业设立宣传联络站,未来将充分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精准传递行业前沿政策与技术动态,助力企业把握发展机遇,实现能源领域的创新突破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搭建起央国企与非公有制企业深度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共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媒体力量。

  新型储能行动方案:鼓励新型储能参与市场交易,2027年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

版权所有©2015 ror平台官方网 沪ICP备13035928号-3